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也是国神公司发展中最亮的颜色。
从新疆戈壁滩上成排的光伏板,到内蒙古广袤草原上旋转的风力发电机组,再到山西黄河岸边鸟语花香的电厂,该公司心怀“国之大者”,践行使命担当,在神州大地上“开发能源的金山银山,再造环境的绿水青山”。
逐绿:“绿电”送万家
2024年11月末,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温泉乡迎来一场大雪。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被厚厚的白雪覆盖,美得像一幅画。
可国神公司岢岚光伏工程项目负责人赵孔友没心思欣赏这难得一见的雪景,眉头紧锁。
“这可咋办!”眼见雪还不停,赵孔友忍不住和工程管理组组长乔旭光说,“项目建设正是关键时候,这雪下得不是时候啊。”
该项目是国神公司在山西省内首个集中式光伏项目,交流侧装机容量100兆瓦,直流侧装机容量124.49兆瓦,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约1.9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省标煤5.1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17万吨。
项目的送出工程长26公里,从赵孔友所在的项目部到最远标段,一路要沿着盘山公路行驶,需要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下了雪,山路更不好走。
“老乔,送出工程眼看着就要完工了,咱无论如何要在入冬歇工前完成这重要节点。”赵孔友说。
“做好安全措施,咱干。”乔旭光回答。
别看乔旭光今年已经56岁,干劲可不输年轻人。决定要按计划推进工程后,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带上保温壶和泡面去盯现场,反复检查工程安全质量。室外气温本来就低,山上的风又大,风一来,直往人衣服里钻,让人冷得直打哆嗦。就这样,乔旭光一忙就是一整天,天天摸着黑下山。
“公司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们,必须把这个项目干好了,苦点累点都不怕。”乔旭光说。
顶着风雪,好不容易完成了送出工程,新问题又来了。
2025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文,以6月1日为分界,对新能源项目实行“新老划段”,存量与增量项目差异化入市。岢岚光伏项目在政策节点前并网将更有竞争优势。
“抢时间就是抢效益,必须提前并网!”赵孔友立下军令状,带领项目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在保证施工安全、工程质量的同时,通过专人协调手续办理、补充施工人员、增加作业机械、无人机输送光伏组件等措施保障项目按节点推进。乔旭光也冲在了一线。
山西冬天的风雪寒冷没有挡住“国神人”的脚步,而另一边,新疆夏季的烈日炙烤也难不倒他们。
2023年7月,在毗邻吐鲁番火焰山的哈密市东南103公里处,国神哈密煤电公司100万千瓦多能互补新能源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此时的戈壁滩,每日最高气温超过了45摄氏度。
在“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有一道娇小的身影特别引人注意,是哈密煤电新能源分公司生产运营部专责魏莉。她是一名女同志,原本只是负责工程文字材料的编制审核等工作,并不需要扎在现场。
“项目建设进入关键期了,分公司刚成立不久,全员上阵也才37个人,每个人都有大量的工作,我虽然是女职工,但我也是党员。”魏莉说道,“现场缺人了,我肯定是要主动上的。”
娇滴滴的小姑娘都不怕辛苦不怕热,男子汉们更没有退缩的道理。高温“烤验”下,项目建设人员挥汗如雨,紧盯设备到货,开展安全检查,维护工程质量,衣服湿透了不久就被灼热的阳光烘烤干,又湿透又烤干,白色盐渍一圈一圈晕开来,铺满后背。
当这个夏季进入尾声,项目建设的各节点任务也陆续完成。蓝色的光伏矩阵一眼望不到边,白色的风机傲然矗立迎风转动,哈密20万光伏项目和80万风电项目按期投产发电。
可采九天之光,可驭八面来风。国神公司“追风逐日”,从火电的技术大拿转变为新能源的建设能手,构建多元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在新疆,国家第二批“沙戈荒”大基地项目哈密1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和丰30万千瓦光伏项目顺利投产;和丰50万千瓦风电、准东60万千瓦光伏项目有序推进建设;
在内蒙古,德日苏风电场高效运行,成为近两年蒙西巴彦淖尔地区唯一一家蝉联“5A”级优胜风电场称号的场站;
在陕西,府谷200兆瓦风电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
截至目前,国神公司已建成投产风电、光伏、储能等项目总计250万千瓦,年发绿电50亿千瓦时,让清洁能源跨越山河,走进千家万户。
护绿:矿山“焕”新颜
一边是轰鸣的重载矿卡,另一边是绿油油的大豆种植基地,能源和农业和谐共生的场景,在我国东北“粮仓”悄然出现。
在黑龙江省宝清县,宝清公司朝阳露天煤矿在当地是出了名的“不务正业”,职工不见产煤,却天天在地里忙活,煤矿排土场不见尘土飞扬,霸屏的却是一片绿油油、长势好的农作物。
“我们种的是大豆,足足400亩,这片土地经过腐植酸改良,肥力比别处的要强,今年又是好收成。”6月15日,复垦田间,该公司党建部工作人员姜晓雨捧起一抔黑土向笔者展示,“看,我们改良后的黑土地,颜色比周围的农田要深。”
朝阳露天煤矿产出的褐煤水分高、热值低,作为电厂燃料是让人头疼的“劣质煤”。2021年,宝清公司发现这样的“劣质煤”却能提炼出一种提高土壤活性、促进作物生长的物质——腐植酸。该公司转变发展思路,自主创新,支持技术团队以自产褐煤为原料,研发出了一系列腐植酸生产工艺,并应用于排土场复垦,剩余煤炭残渣还可继续用于发电,真正做到物尽其用,变黑色能源为绿色经济,以工业创新反哺农业发展。
今年5月份,这座“不务正业”的煤矿成为全国首个通过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新标准验收的露天煤矿,也是黑龙江省首个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一级的露天煤矿。
矿山“焕”新颜,在陕北黄土高原、黄河几字湾的府谷县又是另一番图景。
走进府谷公司矿山生态修复示范点——西尧沟农业示范园。远处,连绵不绝的生态林枝繁叶茂、随风起舞,成群的鸟儿追逐盘旋、尽显生机;近处,村民在梯田和大棚里忙碌,高兴地哼着陕北民谣,一排排黄瓜挂满枝蔓,一颗颗香瓜长势喜人,大棚外停满了等候装运的车辆。
“过去,这里风沙肆虐、植被稀少,农作物难以成活,如今却宛如江南水乡。乡亲们都感慨‘府地’变‘福地’了。”府谷公司党建部主任张慧升笑着说道。
变化得益于府谷公司“万亩农业示范园、十万亩生态林”项目。该公司与地方政府携手,以山水林田系统治理为目标,按照“顶部绿色种植、中部瓜果蔬菜、底部特色林果、四周林木防护”的思路布局,探索发展现代化特色农业。
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开展后,环境一天比一天好,也为村民家门口创业提供了条件。
长期在外谋生的段伟,去年回到家乡承包了几个大棚,通过种植小瓜、蔬菜每年增收2万多元。“政府和企业开发的示范园项目,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不仅收入不错,还能守在父母身边尽孝,两全其美。”段伟高兴地说道。
步入距离示范园一公里的西尧沟移民新村,更能感受到村民满满的幸福感。“56户、289名村民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农村‘别墅’,新村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三道沟镇镇长王建兴介绍道,“变化最大的还是镇上的中学,新建了师生宿舍楼、操场,还给配备了现代化教学设备,孩子们都很高兴。”
在庙沟门镇初级中学的阅读室里,阳光洒在一排排整齐的书架上。在这宽敞明亮的阅读室里翻看自己喜欢的书籍,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余活动,他们在阅读中开拓视野、启迪心智、润泽心灵。
“碳”绿:探寻“点金术”
“电厂烟气不外排,注入地下煤层用于防火,给煤层打上‘镇静剂’,减少废气排放的同时守护煤矿安全。”这个看似“脑洞大开”的想法在国神哈密煤电公司成为现实。
2024年2月,该公司在全球首创“电厂烟气注入煤矿采空区封存利用一体化关键技术与应用”,并且在所属单位花园电厂、大南湖一矿实现了工业化应用。
“难点在于找准合适的烟道开口位置。这个位置不能离烟气出口太近,否则烟温高,烟气含氧量不好控制,但也不能太远,要不施工难度大。”哈密煤电公司大南湖一矿通风办公室主任曹景轩介绍,“我们和技术专家进行了多轮的试验论证,最终选定在距排烟平台30米处开口,将电厂排出的烟气经处理后注入煤矿井下采空区。”
2024年6月,项目经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鉴定,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荣获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化利用的“点金术”,在国神公司可不只这一项。
在府国神谷公司,高碱粉煤灰固碳注浆防灭火项目中试系统已经成功运行。这个系统可以将电厂粉煤灰和矿井水制成浆液,接入电厂烟气捕集的固化二氧化碳,然后输送至煤矿采空区,同步实现粉煤灰固化二氧化碳、粉煤灰注浆防灭火和矿井水循环利用,蹚出了一条煤电一体化企业在电厂粉煤灰固废处理、碳捕集、煤矿采空区防灭火方面综合利用的新途径。
“下一步,我们要把这个项目进行工业化系统应用,可以实现年利用粉煤灰50万吨、年固碳3万吨,矿井废水与电厂粉煤灰零排放的目标也将达成。”该公司煤矿生产技术部副总工程师高林君介绍道。
另一边,国神河曲电厂作为集团第二批先行先试“无废企业”,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单位成立课题小组,创新构建了高盐废水零排放与盐资源化集成技术,实现电厂废水零排放,年可节约原水150万吨。该项目荣获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2024年度环境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我们研发出了抗污染选择性分离膜技术,可通过分级分质处理工艺,将高盐废水中的盐类物质进行高效分离并资源化利用,兼具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项目负责人蒋勇说道。
能源产业低碳绿色转型,技术创新是关键。国神公司基于“煤电联营”核心优势,狠抓科技创新,促进节能减排,在产业协同创效、降碳上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2024年,获得发明专利88件。
逐“绿”而行,向“新”而兴,国神公司以产业为笔,蘸上绿色颜料,在美丽中国的画卷中添上了亮丽的一笔。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