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热线

当前短讯!杉杉股份再募60亿加码产能 负极扩产再提速

2022-10-18 19:31:41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董鹏 成都报道

全行业扩产背景下,负极企业对资金的渴求程度显著增加。

继年初完成上一轮30.5亿元的募资后,杉杉股份(600884)于昨日晚间再次抛出了2022年度定增预案。


(相关资料图)

公司计划,通过非公开发行方式募资不超60亿元,用于建设云南年产3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第一期),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而据统计,该公司自上市以来,直接融资规模尚不过97亿元,相当于近两年仅通过定增募集的资金,便几乎赶上了历史直接融资额。

其背后的行业背景是,整个负极材料行业的全员扩产、产能“一体化”的提速,以及单位投资额的增加。

对此,一位负极材料企业高管便指出,近两年的新增产能几乎都是包含了石墨化环节的一体化产能,这使得资产越来越重,单位投资也非从前可比,同时部分企业融资已到极限,于是出现不少上游企业战投或合建产能的案例,以解决扩产的资金需求。

而杉杉股份,同样处于强扩产周期当中,除了上述云南项目外,公司还拥有内蒙古包头、四川眉山和宁波4万吨硅基负极一体化项目。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因出货量大幅增长,而一举跃居至行业第二位。

以上背景下,加大融资力度以支持产能扩张,也就成了必然选择。

一体化加大资金需求

今年4月26日,杉杉股份曾发过一份对外投资公告,云南安宁年产3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计划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约97亿元。

经向杉杉股份核实,以上项目与公司此次募集资金拟投项目是同一个。

而从定增预案来看,此次计划募集的60亿元资金中,有48亿元将投向上述30万吨项目的一期工程,另有18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实际上,今年杉杉股份的负极材料产能已经出现显著增长。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杉杉股份负极材料成品产能12万吨,石墨化产能4.2万吨。

而截至发布预案当日,该公司负极成品有效产能已达18万吨,石墨化自有产能为9.4万吨。

从各家负极企业的定期报告来看,受到下游电池需求带动,负极材料环节从2021年开始就启动了大规模扩产。

如行业龙头贝特瑞,2021年6月末在建工程为9.7亿元,到今年6月末时已经大幅增加至28.6亿元。

其中,包括石墨化环节在内的一体化产能成为了新建产能的主流,这一方面与此前大幅飙升的石墨化加工费有关,另一方面也具备相应的产业诉求。

“石墨化外协加工企业的利润率,普遍可以达到50%左右。负极企业自建一体化产能,除了可以有效降低成本,也有利产品整体品质的把控,就比如不少负极企业选择石墨化企业时也更倾向于长期合作的老牌厂家。”上海有色负极行业分析师柳育君介绍称。

她还指出,从产业内部来看,一体化产能也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下游电池厂的诉求主要是供应链的稳定、整体成本的降低,在正极材料成本坚挺的背景下,一体化则是负极环节降成本的主要选择。

盘点杉杉股份已经宣布的多个项目,也都是一体化项目。

而按照上述现有的产能数据计算,公司石墨化自给率已达52%左右,行业内部来看已经属于较高水平。

另据本报此前报道,璞泰来(603659)石墨化自给率目标为60%至70%,贝特瑞公开给出的石墨化自给率目标则为“长期目标超过50%”。

对此杉杉股份人士18日未能给出具体的自给率目标,仅表示“肯定是越高越好。”

而由于石墨化环节投资成本较大,同时考虑到能评、环评的周期较长,负极企业的资产也在变得越来越重,对资金的渴求程度也在不断增加,上下游合建案例开始增多。

如9月底亿纬锂能(300014)便宣布,对贝特瑞四川公司增资8.8亿元建设年产10万吨负极一体化项目。杉杉股份也不例外,旗下的杉杉锂电今年也引入了宁德时代(300750)、比亚迪(002594)和中国石油等战投。

产能格局生变

而随着产能扩张和释放节奏的影响,负极行业格局也在发生变化。

2021年,负极环节难分胜负,三家头部企业的收入规模相差有限。

其中,前三甲贝特瑞、璞泰来和杉杉股份当期的负极材料收入,分别为65亿元、51亿元和41亿元。

但今年上半年行业格局已出现一定变化。

相关数据显示,贝特瑞负极材料销量超过14万吨,同期杉杉股份达到8万吨,带动公司当期负极收入实现112.66%的增长,同时也超越璞泰来跃居行业第二位。

杉杉股份今日亦向媒体指出,“根据全年的订单预期和需求来看的话,目前公司的有效产能还是不够的,所以我们有扩产的意愿。”

于负极头部企业而言,如果此时跟不上行业的扩产步伐,也将意味着未来市场份额的减少和行业地位的丧失,正极材料环节此前就出现过类似情况。

如磷酸铁锂环节,2018年万润新能市场曾达到19.1%,位于行业第二位,但是伴随着同行湖南裕能、德方纳米(300769)的扩产,以及该公司整体产能扩张速度稍慢,到今年上半年其市场份额排名已经降至第四位。

不过,相比于上游原料,负极、正极等材料环节的产能建设速度很快,全行业扩产也带来了产能过剩的担忧。

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2022年H1,负极材料投扩产项目29个,涉及规模400.6万吨,金额达885.12亿元。

该机构认为,长期来看,随着大量新建项目陆续投产,2023年年初后有望出现供需拐点,负极材料价格或将“触底”。若该领域仍延续大体量投扩产之势,未来产能结构性过剩趋势或将日益凸显。

所谓产能的结构性过剩,短期来看,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负极产品中。

“高利润率和供需缺口,吸引了不少新玩家进入负极行业,这类企业起步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门槛低、同质化严重,而随着大量产能的释放,部分低端产品已经出现过剩迹象。”柳育君也指出。

而与高端产品相比,目前低端产品价格差异巨大。

百川盈孚提供的数据显示,10月18日,高端负极主流价格为6.8-7.5万元/吨,中端负极在每吨5-6万元之间,低端负极则不足4万元。

产品溢价能力不足,低端负极的盈利能力也就无法与高端产品相比,而主流大厂在产品结构、生产工艺和成本控制等方面,暂时要更占优势一些。

不过,在外部新玩家逐步站稳脚跟后,很可能会进一步向中、高端产品渗透,负极行业整体产能过剩的风险也无法排除。

关键词: 杉杉股份

热门推荐